A. 通过南斯拉夫电影《桥》谈一谈音乐在电影中所起的作用。
兄弟,你的文章的题目很大呀,我给你一些提示:\
1、写《桥》这部电影的大概内容时代背景等。
2、写《啊!朋友》这首歌所要御罩表达的意思。
3、两者关系
《啊!朋友》
这是一首我国人民十分熟悉的歌曲,由于它出现在南斯拉夫电影《桥》中,有人误认为它是南斯拉夫民歌,实际上它是一首意大利民歌,南斯拉夫电影《桥》描写了第二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游击队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战斗生活的内容,是我国观众十分喜爱的影片,电影《桥》的插曲《啊!朋友》也在我国广泛传唱。
这首歌为2/4拍,弱起音型的节奏生动富有动力感,准确镇晌闹地反映出游击队机智勇敢,坚定乐观的形象,旋律舒展流利,质朴感人,由于使用了小调性的音阶,音调略带有些伤感的情调。
南斯拉夫民歌
南斯拉夫民间音乐中最重要的体裁是塞尔维亚即兴诗人的史诗性叙事歌曲。它具有传统的旋律型,音域不宽,塞尔维亚民歌的节奏变谨猜化丰富,其特点是旋律中常有增二度音程。调式多为自然大调式,南斯拉夫民歌的种类除古老的叙事歌曲外,还有抒情歌曲、诙谐歌曲、婚礼歌曲、仪式歌曲。单声部和二声部居多。
http://art.cersp.com/Channel06/ysdsy/200603/388_4.html
B. 电影《桥》的故事,工程师惨死,原型闹乌龙,歌词姑娘变朋友
说到关于“桥”的电影,你会想到哪些?可能有好多,比如《卡桑德拉大桥》等,
说到关于“炸桥”的电影,你也许会想到《奇袭》,但可能还有更多人第一印象都是那部南斯拉夫电影《桥》。
也许你已经忘记了很多《桥》的细节,但你可能很难忘记那个熟悉的旋律: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关于这座“桥”还有很多故事:
一、《桥》的原型们
先说这座桥,游击队要炸掉的桥是真实存在的,就在前南斯拉夫黑山共和国境内,名字叫塔拉河峡谷大桥,是欧洲比较著名的大桥。
这座桥建于1940年,1942年被游击队炸毁,1946年二战结束后修复通车,因此电影《桥》的故事并非虚构,而是取材于真实 历史 事件。
不过,稍微有点区别的是,在 历史 上游击队炸毁这座桥是为了阻击入侵的意大利军队,德国人压根没进入到这个区域。
在战争中为了阻击敌人炸毁重要桥梁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我国在抗战时就为了阻止日寇先后炸毁了惠通桥以及刚刚建成通车的钱塘江大桥。
随着近些年我国出国游旅客的增多,很多人也都慕名来到塔拉河峡谷大桥瞻仰,但有些无奈的是,很多游客甚至包括权威媒体都弄错了一件事,闹了个乌龙。
在如今的塔拉河峡谷大桥的桥头立有一座雕像,这座雕像是为了纪念南斯拉夫民族英雄博日达尔·祖季奇的,由于他牺牲于二战,同时雕像又被立在塔拉河峡谷大桥桥头,因此很多人包括媒体都认为他就是电影《桥》中游击队指挥官“老虎”的原型。
事实上,这是一个大乌龙,博日达尔·祖季奇并不是参与炸桥的游击队员,甚至也不是铁托的部下,他是南斯拉夫王国国防军的一名中尉,在抗击意大利军队入侵时,他抵制上级的命令拒绝投降,率领自己的部下死战到底壮烈牺牲,其英勇事迹甚至得到了对手的尊敬和赞誉。由于祖季奇的家乡就在塔拉河峡谷,因此他的家人为他在桥头立了这座雕像,实际上这位南斯拉夫民族英雄并没有参与炸桥,更不可能是“老虎”的原型。
真正参与炸桥的人在桥头那座纪念碑上,这座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当年参与炸桥的一位工程师亚乌克维奇,当年他曾是塔拉河峡谷大桥的建造工程师之一,在他的帮助下,南斯拉夫游击队成功炸毁了桥梁。
不过,亚乌克维奇并没有像电影里的“工程师”那样舍身炸桥,他是在炸桥事件数月后被意大利军队逮捕,侵略者痛恨亚乌克维奇将桥炸毁,他们在桥上残忍地杀害了亚乌克维奇,所以电影里那么拍工程师的结局也是有真实事迹可寻。
二、《啊!朋友再见》翻译乌龙
《桥》留给中国观众很多有意思的误会,比如,这部电影其实早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拍摄两年,但在我国译制的顺序是《桥》在后面。《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拍摄于1972年,译制于1973年,《桥》拍摄于1969年,译制于1977年,《桥》本来是内参片,当年为了欢迎铁托访华才拿出来公映。
因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成名在前,因此很多观众都以为《桥》是那部电影的续集,毕竟两部电影在演员上也是有很多重复,笔者当年也曾犯过糊涂。
有意思的是,有些观众犯糊涂的时间更长,他们始终认为“老虎”是“瓦尔特”的另一个外号。
更大的乌龙可能就是那首人人会唱的歌曲《啊!朋友再见》,曾经大家都一度以为这是南斯拉夫歌曲,是为了歌颂游击队上战场的,有点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味道。
事实上,全拧了。《啊!朋友再见》首先是一首意大利游击队的歌,因为意大利和南斯拉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南斯拉夫游击队也会唱,而在电影中,首先唱这首歌的也是一位意大利人扎瓦多尼。
其次,按照意大利语翻译的话,Bella是姑娘的意思,也就是说这首歌其实应该叫《啊!再见了,美丽的姑娘》,这和片中的台词也是对应的,班比诺曾经和搭档扎瓦多尼开玩笑要去意大利佛罗伦萨找姑娘,这首歌也是他们俩唱的。
有意思的是,当年配音时,这首歌是直接由配音演员配唱的,分别是给扎瓦多尼配音的侯冠群和给班比诺配音的李连生,他们俩对着录音机学会了,然后在配音时唱了出来,没想到这首歌成了不朽经典。
当然,我们也知道,并不是当年的翻译不知道这首歌的原意,只是为了影片的意境才做了修改,笔者认为,这个改编很棒,不论是对于歌曲本身还是对于电影本身以及观众,都是一次很好的再创作。
三、《桥》并非一部战争片
《桥》的故事很简单,基本上和我国拍摄的《奇袭》剧情是大体相似的,为了阻止敌人通过那座关键的大桥,游击队必须在指定时间内炸毁桥梁,为此他们将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但和《奇袭》这部战争片或军事片不同的是,《桥》的导演克尔瓦瓦茨认为,《桥》应该不属于战争和军事电影,而是一部关于人性描写的作品。
在《桥》中,战斗过程基本上可以归属于抗德神剧一类,游击队员总有打不完的子弹和随手可得的装备,敌人总是那么“听指挥”,扔手榴弹就像和迪希商量好了一样,力道、高度恰到好处让迪希接到再反杀,活脱脱一副接力赛的样子。
因此要是为了看战斗场面,《桥》真没有什么多少可看性,笔者认为《桥》的经典主要在于人性、悬念和牺牲。
人性,班比诺牺牲前高喊“扎瓦多尼”的画面看哭了多少人,即使是最好的朋友,扎瓦多尼还是要炸死他,这是该片最催泪的一个片段,即使如今再看,听到班比诺那绝望的哭喊,看到扎瓦多尼亲手杀死搭档的痛苦,再想起之前两人有说有笑要一起去佛罗伦萨找姑娘的片段,确实容易让人潸然泪下。
当然,对于我们来说,配音演员李连生功不可没,据说他当时配到这段时抑制不住地哭了,配音结束后他和给扎瓦多尼配音的侯冠群抱在一起,两个配音演员为了自己的角色哭了一场。
悬念,《桥》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反派不再是霍夫曼博士,而是猫头鹰考斯,他在片中贡献了很多笑点和转折,比如他审问游击队员的那场戏活像一段单口相声:“请你把手放下吧,女人的内心我总是捉摸不透”。
然后在游击队员要集体杀青的时候,猫头鹰又突然成了游击队员,而且杀了一帮德国兵,按照常理,这不能有反转了吧。
没想到,居然还能再反转一次,猫头鹰还是反派,这让人实在有些烧脑。有意思的是,据说当年国内电影配音字幕上是不显示给反派配音的演员姓名的,但猫头鹰却破例了。
牺牲,影片最后,工程师用生命炸毁了自己心爱的桥,这个结局不仅是致敬原型亚乌克维奇,也是在致敬那些为了民族解放牺牲的人们,这些牺牲里有战士也有工程师,当然还有那座“好桥”。
让人遗憾的是,桥炸了,还能修复,可国家没了又该怎么办呢?克尔瓦瓦茨导演去世前一直不能理解的就是南斯拉夫的消失。而我们作为看客,重看《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时同样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C. 如何评价南斯拉夫电影《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这两部电影里,没有浓墨重彩地刻画某个英雄人物,但是里面的游击队员又描绘得非常有血有肉,无论是《桥》里机智的的班比诺和重友情的扎瓦多里,还是《瓦尔特》里智慧,成熟,稳重的老游击队员,老钟表匠谢德,这些角色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牺牲的时候都是平凡之中透露着悲壮。散发着典型的英雄浪漫主义气息~
片中游击队员们的机智勇敢,饰演两片主角的巴塔,那种沉着冷静,刚毅果断,给人留下了精明干练的形象。《瓦尔特》里和德军斗智斗勇,间谍反间谍的情节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这两部电影分别打动人心的是主题曲和台词,《桥》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无需多说,这首意大利歌曲这么脍炙人口也多亏了这部电影的功劳。《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台词才叫一个用词考究,经典,精致。
D. 南斯拉夫的电影桥的简介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然而他们仍不死心,为了挽救危局,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 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德军当然也明白这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桥的重要性,他们部署了一个团的军力守卫,还安排了对付游击队的专家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坐镇在军营中,大桥四周可谓戒备森严。 游击队在步步逼近目标的秘密潜入过程中,不幸被德军守备队发现,一名战士为了掩护全体战友脱险,孤身留守阻挡顽敌,不幸负伤后又大声呼叫退走的战友将手榴弹投向自己,杀身成仁,不当俘虏。 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一个工程师,但这个工程师恰恰是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后,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由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导演是哈克尔瓦瓦茨,由著名的南斯拉夫功勋演员巴日沃伊诺维奇出演主角游击队少校老虎。这部影片承袭了南斯拉夫电影的一贯风格。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像鲜明,飞机大炮加游击队,突出英雄人物。影片背景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边缘。为了挽救危局,德军将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故事就发生在南斯拉夫,德军撤退将经过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桥,一个游击小分队奉命炸桥,如果炸掉了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德军当然也明白这座大桥的重要性,部署了一个团守卫,大桥四周戒备森严,另有对付游击队的专家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坐镇。经过经过一系列惊险、曲折、惨烈的斗争,在桥梁设计工程师的舍命帮助下完成了任务。这部电影最早在中国放映于七十年代,那是一个极度缺乏精神食粮的年代。所以生于七十年代的人对这部电影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他们津津乐道于剧情和台词,学吹口哨和口琴并高唱这首著名的插曲——《啊!朋友!再见》。
E. 你如何评价《桥》这部微电影
桥对于人们是有特殊的意义,是一座有情感象征的建筑,所以他们拍摄该剧时是希望把桥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去讲述一段桥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这部剧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真挚的情感。
F. 《桥》观影感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首歌,“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一定把我来埋葬。”
《桥》这部电影是南斯拉夫著名的电影,讲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期,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将德军撤退途中一座必经的桥梁炸毁的故事。
该开始我也对画质不清晰的这种国外电影并没有什么好感,因为现在社会充斥着太多为了抓住观众眼球的快餐影片,花红酒绿的都市夜景与各种冒险刺激的惊悚片相比,显得多么得平淡朴实。但是当我看到,游击队队员班兵诺在被敌人捕获之际,队友用炸药把他和一群敌军炸死的时候,心头不得不说揪了一下,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抓进影片中,我仿佛成了游击队的一员。接着,随着任务的进行,一个接着一个小伙伴光荣牺牲,但游击队队长老虎,抑制住内心的伤痛,一次又一次英勇地战胜敌人,看破敌人的鸿门宴,不动声色又非常出色的完成任务。特别是那位工程师最令我印象深刻,他原先是非常反对炸桥的,毕竟这座桥是他的宏篇巨作。但看着队友一个个死去,在最后关头,面对着敌人的逼近,他单膝跪地,目光炯炯有神,少皱眉头,咬紧牙关,一下子转动炸药箱的钥匙,随着“嘣”的炸裂声,随同桥粉身碎骨。太惊心动魄了,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工程师,他建造桥为百姓创造了福利,也通过亲手毁灭它以及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捍卫祖国。
最后,炸桥任务圆满完成,也就剩下老虎与其余两名队员。他们三位勇士驻足停顿了几分钟,看着已经毁灭的桥,又转身向远方走去。到此全剧终,或许他们急匆匆地离开是为了之后更多的任务,时间紧迫,重担在身,没有时间悲痛嚎叫,没有时间照看死去的队友,就这样他们毅然决然地向另一个征程迈进。
最后,我想说,我们美好的生活是用千千万万的烈士性命换取回来的,就像奏响的国歌那样,“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英雄烈士永垂不朽,珍爱生命,祈祷万物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