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露天電影院怎麼進去

露天電影院怎麼進去

發布時間:2024-05-23 13:33:40

1. 請問商場電影院,太晚場次,商場關門怎麼進去

一般影院應該在商場外有一個專門通道,可以打電話問電影院里的服務人員

2.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這個在露天看電影是我們小時候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影像中太深刻了,那個時候先帶上小板凳去佔位置,喊上小朋友,一片空地上擺著放映機還搭了一個白布架子。

專用放映機

90年代好樸素啊!

人們坐在一起好溫馨啊!

在學校讀書每個禮拜五也會看電影。全校一起看。真好,那個時候覺得新鮮人滿為患熱鬧的很,很喜歡那種感覺。

在黑燈瞎火的農村夜晚沒有什麼 娛樂 項目,免費露天電影這種大眾消費很受歡迎,不論是戰爭片還是喜劇片都是鄉親們的精神大餐。

影片上影還早,大夥就匆匆吃過晚飯趕往空曠場地,一手牽小孩一手拿木凳,不時和熟人打招呼;一個個眼神里充滿了精彩故事的期待。

搶占靠前的位置是每個人心裡的一件大事,因為坐前排可以看清楚、聽真切,還沒有人干擾;於是大家想方設法往前坐,笑臉多了,客氣話此起彼伏。

電影正片開始之前加一段宣傳片,什麼沼氣修建、蠶桑管理等等,小孩子不感興趣,在人群里追逐、打鬧;一些准備找對象的男青年醉翁之意不在酒,眼神不住也往女青年身上瞟。

正片終於開始,喧鬧的廣場變得啞雀無聲,人們的表情變得嚴肅起來,眼睛都不肯多眨,生怕精彩情節一閃而過。

電影劇終,大夥歡呼起來,議論著故事的每一個細節;忘記了寒風的吹拂和坐硬板凳的疼痛,過了一把癮足夠了。

農村看露天電影,最鼎盛時期是文革結束後的七十年代未期及八十年代。那時候經過文革十年中的娛樂單一單調,十億人民看八個樣板戲。到一下子解放放開,大量的文革前拍攝的故事片,進口譯製片復映,加上當時農村文化文娛節目嚴重缺乏,電視未普及。所以農村每一次放露天電影都好象節目一樣,隔村隔鄉都來觀看,真是人山人海。我有幸曾經當過那個時期的,農村流動電影隊中的一名放映員。見證和經厲過那段非凡歲月,終身難忘,現在還很懷念那個時期一些場景。農村流動電影,分為三種機型,一種是35mm的,稱為大機隊,由兩部放映機組成,中間不用停下來停映換片,跟電影院一樣機型一樣放映形式,畫面及聲音質量較好。第二種是16mm機型,稱為中機隊,單機放映,因此換片時要停映,是農村電影的主力軍,這種機型的拷貝(放映用的膠片)最多,影片內容最齊全豐富。第三種七十年代未期才出現的8.75mm機型,是35mm拷貝的四份之一,稱小機隊,是普及型。此機種靈活簡單方便,很適宜轉移場地,深入到每一個角落。

在我的印象中,農村放露天電影,應該是從1964年農村 社會 主義教育運動(簡稱四清運動)開始的,那時縣電影院組織了農村電影巡迴放映。因為農村面積廣,縣里下農村的放映隊才幾個,因此,在農村看上一場露天電影,也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只要一得到周邊有放映電影的消息,就會興高采烈,奔走相告。

天黑了,大人們在隊里出工的散工了,我們這些小朋友也把牛關進牛棚。大人們就開始准備走夜路的照明,用干衫木皮或者干麻桿束成一把,也有用干竹片的,然後用繩子縛緊,點燃後就是很好的照明物了。院子里走夜路也有用手電筒的,這些人家大多是有人在外面參加了工作的。

記得看第一部露天電影好像叫《奪印》,說的是階級敵人用糖衣炮彈進攻,腐蝕拉攏幹部,使他們喪失階級立場。劇中一句台詞,至今仍然念念不忘,一個美女地主婆在喊:「何支書,吃早飯啦!"

我與院子里的一個老光棍,算是影迷了。老光棍輩份大,算起來是我的高叔祖了。只要周邊哪個大隊有電影,走七八里夜路,我們也會在所不辭。因此,當時流行的一些電影,我們大多數看過。比如《劉三姐》,《打銅鑼補鍋》,《渡江偵察記》,《上甘嶺》,《地道戰》,《地雷戰》等等。七十年代後,我招工到了到了後來的國企,我們廠里也有放映機,每周都有電影看。

八十年代初,一種更加輕便的,適合於農村放映的8、75拷貝小型放映機問世,農村電影得到了進一步普及,我們縣每個鄉都成立了電影放映隊,群眾看電影不再是一種奢望,可以就近在家門口看露天電影了。

要說體驗,還真是有一點,感嘆我們的 科技 發展得真快。我們過去要跑老遠才能看到的電影,現在坐在家裡,想看什麼影片,點開就有,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現在的人,誰還願意走夜路,去看露天電影呢?

科技 發展快,替代也在加快。這些年電視替代了電影,現在又興起了手機熱,真的要與時俱進,努力學習,才能不落伍啊。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挺有意思的,我小時候就看過很多場這樣的電影。

先說說看電影之前,全村人不論男女老少,拖家帶口,都搬上自家的小板凳,浩浩盪盪地往大隊趕(我們當時是在大隊放露天電影的)。

很多人會帶上瓜子之類的零食,我小時候常常在春天的時候,跟小夥伴去野地里去挖「羊了冠」,就是一種可以吃根莖的小野菜,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它的學名,我看電影的時候會洗上一大把揣在兜里,待到看電影的時候吃,美滋滋地邊吃邊看,那味道有點甜絲絲還有一點辣。

再說回放電影這事,一般電影沒開始之前,場院上是十分熱鬧的,簡直可以用「人聲鼎沸」來形容,孩子哭老婆叫,有吃晚飯早先去佔座的,在身邊清出來他的「一畝三分地」,那裡就不讓別人坐了。有拿著手電筒滿場晃大呼小叫喊人的。在電影放映之前,那場景絕對不亞於現在早市的熱鬧……。

待到電影開始了,雖然安靜一些,但還是偶爾有喧鬧聲從某個方位響起,要想有現在城裡電影院里那種絕對的安靜,不存在的。當時的感覺跟現在的擠公交有點像,一村子人都來了,有時候還有外村來湊熱鬧的,鬧鬧哄哄的。

那時候看的電影,印象深刻的有《紅高粱》,當時我好像也看不太明白,只記得一大群光著膀子的漢子抬著酒,唱「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再就是聊齋,我記得那時我10歲左右,有一次忘了什麼原因了,家裡人都沒去看電影,我自己去的。當天晚上大月亮地,一點都不黑,我壯著膽子回家,可是看聊齋的「後遺症」還是落下了,那之後好幾天都不過勁,在家看啥都像是顆血淋淋的心臟在那裡跳,簡直嚇個半死。

我那時候小,對男女之事還不太懂,但有些這方面的鏡頭還是記得,聊齋里有個鏡頭是有個男人把胳膊割開,擠血滴在一個女人的肚臍里,當時記得那女人肚皮白白嫩嫩的,感覺好羞恥。現在想來有些可笑,怎麼一個肚皮就能讓個孩子感覺羞恥呢。

其餘的電影記不太清,好像看過劉曉慶演的小花,還有一個電影,忘了是什麼名字了,只記得他男主角當時蠻帥的,後來才知道那是李連傑,那部電影是他早期的作品。

還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就是我們村有個人在去別村看電影時,遇到了鬼打牆。

那次是在二隊放電影,我們村子是三隊,去二隊要經過我們村頭的一個大坑,那大坑雨水充足的時候是蓄滿水的,趕上乾旱年頭的話,就單純的是個老大的坑了。大坑旁邊種著白樺樹,晚上颳起風來,樹影婆娑的,在加上樹葉子嘩嘩啦啦響,怪瘮人的,我們一幫人一起搭伴走倒也沒啥,要是單獨一個人肯定會害怕。

當天我看完電影和村裡人一起回來,美美地睡下。第二天,卻聽昨天一起看電影的五嬸子說,劉四昨天一晚上都沒走回村子,整整圍著那個大坑轉了一宿,說是遇到了鬼打牆。我聽了嚇出一身冷汗,還好我沒野到自己單獨去外村看電影,否則我也會遇到鬼打牆。

五六十年代農村放露天電影.那可是農村大人小孩最高興熱鬧的時候.吃過晚飯基本是家家鎖門到場.牆上樹上爬的都是人.村裡領導先講幾句話.然後先放幻燈片」再放記錄片.最後放的才是正片..放到最關鍵處.人人都鳥無聲息.全神貫注.只聽到電影機的達達聲.半路很少有人離開.一直放完影片人們才如夢初醒.戀戀不舍的回家

那是七八十年代的事了。

學校里也組織看露天電影《小兵張嘎》《閃閃紅星》等。

村裡每隔些日子就請放影隊到村裡放電影。

得知消息,村民們,尤其是小孩子們都早早地吃過晚飯,拿著凳子,椅子走到屏幕前坐好,等著看電影。

屏幕其實就是一張白色的布,掛得高高的(對於當時我來說)。

等到人們都坐好了,最後面的放映員就用放影機,也就是投影儀把某部電影的內容投放在前面的白色幕布上,人們就開始看電影了。

小時候放學後,聽說村裡晚上演電影就特興奮,吃過晚飯就趕緊拿起小凳子跑到演電影的地方,找個好地方,坐下來等著看電影。

放影前,人們三五成群地往那聚集,有說有笑,互相打著招呼。

看電影是小時候最有趣的事。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怎樣一種體驗 ?太美了,比過年還高興,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也就剛記事,隱約還記得村裡演電影,動畫片 ,紅軍橋,那時候太小了什麼也沒記住,就記住白狗子掉下水淹死了,因為太小了,只看了個開頭,就呼呼大睡了,電影演晚了才醒,演的什麼,真的不知道。後來慢慢長大了 ,才開始記住了電影的名字。小時候什麼 娛樂 活動都沒有,最美最高興的事就是看露天電影,也不是常有,一個月就那麼幾場,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白天大喇叭 廣播,貧下中農同志們,社員同志們,今天晚上我大隊放映電影,電影的名字是平原游擊隊,希望大家准時觀看,天還沒黑,就開始掛幕,地點就是村當中棉站下坎,河邊,有兩顆樹 ,把繩子扔到樹杈上,一群孩子幫忙,才把銀幕掛起來,一會全村人都拿著凳子來了,嘰嘰喳喳的可熱鬧了,放電影的先要對光,一道強光打在銀幕上 ,左挪右移,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正,小孩子把手伸出來,做各種各樣的動作,銀幕上留下他們的首影,老鷹捉小雞,太好玩了,放電影的一通罵,小孩子才不敢淘氣了,電影就開始了。那時候的電影百分之八十都是黑白的,幾乎很少是彩色的,我們管它叫帶色的。最開始是加片,一般是新聞簡報,相當於新聞聯播,就是國家大事 ,接見外賓什麼的 ,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紅旗渠,消滅小地老虎,農業學大寨。有時候演到一半 或剛演個開頭,下雨了,或者停電了,大家這個罵呀,就是不家走,等著來電,演完都後半夜了。更可氣的是傳的非常廣,說晚上演電影,演電影的沒來,大夥一個勁的罵娘,編了個順口溜,叫加片磨鞋底,白跑英雄傳。那個時候看過的電影實在太多了,黑白故事片有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回民之隊,洪湖赤衛隊,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英雄兒女,三進三出,家,我這一輩子,奪印,李雙雙,李二嫂改嫁,小二黑結婚,鋼鐵戰士,戰友,奇襲,鐵道衛士,雷鋒,斗鯊,古剎鍾聲,野火春風斗古城,四零五謀殺案,保密局的槍聲,特高課在行動,五十號兵站,虎膽英雄,智取華山,柳堡的故事,烈火中永生,永不消失的電波,暴風驟雨,滿意不滿意,李時珍,喬老爺上轎,楊乃武與小白菜,等等,太多了,記不住了,彩色電影不是很多,印象深刻的是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燈記,杜鵑山,青松嶺,艷陽天,金光大道,激戰無名川,火紅的年代,海霞,戴手銬的旅客,黑三角,決裂,春苗,紅雨,風雨下鍾山,拔歌的故事,從奴隸到將軍,北斗,霓虹燈下的哨兵,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寶蓮燈,歸心似箭,駱駝祥子,戰上海,珊瑚島上的死光,甲午風雲,紅色娘子軍,梁山伯與祝英台,追魚,紅樓夢,鐵甲零零八,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野豬林,難忘的戰斗,等等,外國故事片也不少,看不見的戰線,鮮花盛開的村莊,賣花姑娘,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追捕,佐羅,泥羅河上的慘案,七十九級台階,寧死不屈,腳印,多瑙河之波,列寧在一九一八,地下游擊隊,埃及艷後,東方夜譚,鄉村女教師,一個護士的故事,摘蘋果的時候,火車司機的兒子,沸騰的生活,流浪者,奴里,葉塞尼亞,巴黎聖母院,回故鄉之路,伏擊戰,保爾柯察金,百萬英鎊,淘金記,大蓬車,戰斗的早晨,海岸風雷,東方快車謀殺案。等等數也數不過來。

3.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記得七十年代可以看到的電影非常少,我居住的附近就一個電影院。由於父親的單位是一大形的軍工企業,一般來說都是單位工會發票。有時候小學校組織我們學生包場觀看,影片發行放映日期短的時候我們只能乾瞪眼看不上了。就要等待父親單位如果能有多餘的電影票,我可以有幸獲得觀看。

由於文革時期感情影片基本沒有,只有《地道戰》《南征北戰》這些革命影片。朝鮮電影故事片《賣花姑娘》批准在國內放映,渴望精神食糧的人們盼來了希望,這一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由於就放映10場,電影票是每個人都可望得到的,誰有一張電影票那可是天大的美事。有的人乾脆就到電影院的後台牆外聽著實況。聽到那電影插曲「賣花姑娘」沉醉在無限的快樂之中。每天電影院門口站著很多找機會混進去的人,工廠出動了工人民兵預備役人員看住電影院大門,維持秩序防止發生意外。

就在人們觀看無望的時候,工廠工會經研究請示有關部門,同意在廣場晚間6點30分露天放映一場,這好消息一出大家非常高興。我吃完晚飯去觀看時大道上人們臉上透著濃濃的笑容。在人山人海的廣場看台上一塊放映幕早已經掛好,一台解放牌 汽車 停在中間上面架著一台放映機。電影開映前放著新聞簡報,一會兒正式放映開始人們鴉雀無聲專心觀看。每個人的心情隨著劇情發展而變化著,看到激動時痛哭流涕,後來聽說有的人把兜里的襪子誤以為手帕擦著鼻涕眼淚 留下笑談。這是我有生以來經歷的最多人一起觀看露天電影的經歷,真的使人難忘。

在文化生活缺乏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看露天電影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當聽說今晚村裡要放映電影,我就高興得不得了,整天精神都很亢奮,甚至忘了飢餓和一切不愉快。

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有下列幾點:

一,若村裡當晚有露天電影,幾乎家家都吃「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

在我們潮汕普寧縣,「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是頂級 美食 。就是用大米加上蕃薯絲煮成干飯,配上普寧豆乾炒韮菜。這道菜平時少吃,在有露天電影這喜事的當天晚飯是一定要吃的。一來是喜慶時刻慶賀一下;一來不用看電影半途擠出來拉尿而錯過精彩鏡頭,不像平時老吃稀飯尿多。

二,早早就拿著家裡破草席去佔位,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居中並靠前的好位。因搶佔好位而吵架是經常的,嚴重者甚至大打出手。

三,一部老電影放了又放,戰斗片最受歡迎。

放映頻率較高的戰斗片有:《奇襲》、《偵察兵》、《三進山城》、《小兵張嘎》、《渡江偵察記》、《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地下游擊隊》、《平原游擊隊》、《南征北戰》等。

四,幾乎每次都在電影間隙開批鬥大會。

挨批鬥者有盜竊者、投機倒把者、逃港者、五類分子等。

五,每部電影都有電影放映員進行解說。

解說員解說生動有趣、語言詼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每部電影都要換好幾次片(拷貝),尤其是小型機。中型機和大型機少些,並且銀幕比較寬大,小型機銀幕很小,有人笑稱像手帕。有個別電影是寬銀幕的,比較好。

七,大部分電影是黑白的,彩色的少。

八,電影機經常出故障。

每當出故障時很掃興,我們經常喝倒彩。學著街巷的叫貨子的叫賣聲:「銅鐵換糖塊喲!」意思是電影機可以當廢鐵去換糖塊吃了。這時大隊的民兵會拿著竹枝來打我們,叫我們住口坐下。

最難忘小夥伴們哪種天真浪漫、風雨無阻、執著追隨、廢寢忘食勁頭。

那時候,村村都有小學,學生人數眾多,二三百是有的,喧囂熱鬧非凡。同學們居家分布方圓好幾里旮旯角落,信息靈通,隔村鄰隊哪裡要放電影,早就打探清楚。(那時每個區鄉都有電影隊,按鄉村序列逐一播放,有時間按排和規律可追尋)。在上學的來迴路上,課間 娛樂 操場,稍有丁點消息,迅速傳遍整個學堂。一聽說某個地方放電影,個個興奮得像過年,心裡象吃了蜜糖一樣快活。

一放學,即像離弦之箭一樣向家奔去。毛里毛燥忙完家長交待的農活,也顧不得換衣就飯,即刻拉開嗓門,吆喝起左鄰右舍、同灣同隊小夥伴,向電影播放里急切進發。幾里、十幾里山路,那怕刮風下雨、坡陡路滑,統統都不在話下。牽浪打群、翻山越嶺,瞎火黑燈,打著個光腳板,從不叫苦喊累,更莫說打退堂鼓。那一路的嘰嘰喳喳、一路的嘣嘣跳跳,一路的嘻笑打鬧,還帶著時不時來一句口號:「沖啊!」。那吶喊聲、那勁仗,那氣勢,用興高彩烈、滿心歡喜、心滿意足、滿載而歸等字眼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有了電影的耳濡目染,家裡泥巴牆、籬笆壁、門框、小格窗上貼的畫像《董存瑞》、《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雷鋒》、《沙家濱》等英雄事跡圖片,連環畫等等小人書,塞滿了各種破書包、布口袋、爛桌櫃,這不僅是青少年追捧、模仿、崇敬的偶像,更是陪伴我們年輪增長的忠心朋友、精神大餐。誰家的畫多,便有了在其他發小面前炫耀的底氣。誰要是把家裡當個兵的帽子或軍衣或軍鞋兜起,盡管大得出奇,一點不合身,只要在同伴中亮個相,旋一圈,那驕傲自豪表情,用一句四川方言,港得狠哦!真的不擺啰!直讓人高看幾眼,饞慕三天。

有道是:

少小樂趣純天然,電影畫圖枕耳邊。田間地頭追風跑,樹梢懸岩敢登攀。嘻逐打鬧沖鋒喊,爭扮豪傑斗敵玩。自古英雄出少年,誰當叛徒要挨鞭。

在那個 娛樂 活動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的存在,成了幾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情愫!最難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張張充滿笑意的臉,彷彿定格在了腦海里,成了一張發黃的老照片,喚醒著塵封的往事……

電影帶子轉動著,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這么開始了……《新龍門客棧》、《鐵砂掌》、《黃天霸》、《霸王花》、《鷹爪鐵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鏢》……

70年代那時候物質匱乏,80年以後才有電視。
記得小時候農村除啦牆上的小喇叭,那就是每月兩場電影了,媽媽早早把飯做好催趕我們快吃,拾掇完趕緊叫哥哥扛起板凳占個好位置,我們到的時候人早滿了找到哥哥趕緊坐好,焦急的等待。電影一開演立刻鴉雀無聲,先開始《祖國新貌》《閃閃紅星》《英雄兒女》《紅牡丹》《小花》《上甘嶺》《柳堡的故事》《鐵道游擊隊》《董存瑞》《戴手銬的旅客》……兒時滿滿的回味[再見][再見]

哈哈哈,上世紀60年代,還是在丹江口市上小學,一天找老娘要了5分錢在露天電影院看電影,不知道什麼時候在水泥橙子上睡著了,半夜醒了一看,就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幸虧露天電影院沒有鎖門,趕快回家去了。(因為不知道時間,也不知道幾點鍾)。[大笑][大笑][大笑]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小時候那時不僅物質匱乏,文化生活也是很匱乏的,看電影在當時絕對是一件所有人開心的一件大事。

廠區的廣播總是提前通知今天會有電影,甚至今天什麼電影,幾點開始放映都通知的明明白白。

爸爸媽媽趕緊的抓緊時間把飯就做好,我和姐姐快速吃完飯後趕緊的抱起小板凳去佔位置。

那時電影院都是露天電影院,位置絕對的不能太靠前,否則只能仰著頭看電影了,但也不能靠後,靠後會被會被被前面的人擋住視線,只有前面靠後一點的地方是最好的。我和姐姐總能佔到前面靠後一點的位置。

其實那時放什麼電影,對於還是小孩子的我並不重要,只是喜歡那種熱鬧的氣氛,哪怕有時刮著風,下著雪,即使腳都被凍僵了,也樂此不疲。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部電影就是《畫皮》有的小朋友直接嚇哭,我也被嚇的鑽進爸爸的懷里,再也沒敢看。

後來廠子里就專門蓋了電影院了,即使刮風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了。

如今雖然電影院里的環境已經非常的好了,我卻很少去看電影了,露天電影就像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記載著我兒時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

露天電影也是幾代人美好生活的回憶,看過露天電影的人多少都有一段難忘的記憶。

小時候,物質文化生活不豐富,看個電影像過年一樣,有時候要跑幾十里地,也不嫌累,看完電影回家 睡一會,天就亮了。

記得那時候的電影片子也不多,反反復復就是那幾部,《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賣花姑娘》,都是黑白片窄熒幕的,情節簡單,畫質也不好。前面還有加演。「中國的新聞簡報,朝鮮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飛機大炮」。

最難忘的是看《賣花姑娘》,跟一夥同學走了很遠的路,到了放電影的地方 ,人都站滿了,沒地方了,只好擠在熒幕的後面,湊合看著。畫面里的人物及圖像都是反的,津津有味的看著,跟著劇情一會哭一會笑,那時也沒有餐巾紙,用袖子擦眼淚。

看完回家要過一個小河,河上有一座木橋,先過去的人使壞,把橋板拆了,後面的人不知道,掉進河裡好幾個,後來有人把橋板搭上了,我們才過去,大冬天凍的鼻涕眼淚的。

現在生活條件太好了,家門口幾個電影院,十幾年也不看一次電影。上次單位包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拿住電影票也沒好好看是那個電影院,去了找不到,打電話問同事,人家說了地方,一看票面,跑錯地方了。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就是一部叫阿福的電影,故事講敘了一個小男孩在美國入侵越南的時候,堅決抗擊侵略者的故事,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我最難忘的是銀幕用兩根桿子掛在中間,放映時兩面都能看到電影的內容。

4. 電影院沒買票怎麼混進去

一進電影院就是賣票的櫃台
不難看出來
買的時候自己挑座位
電腦顯示
很直觀的
票上有幾排幾座
影廳里也有數字
一般都會亮
怕找不到
就早進去點
電影開始就關燈了

5. 賽博朋克2077羅格怎麼攻略

1、在完成支線任務插管後按T鍵打電話給羅格。

閱讀全文

與露天電影院怎麼進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觀看免費印度電影藏紅花 瀏覽:558
你好李煥英電影付費如何觀看 瀏覽:77
如何查電影票記錄 瀏覽:982
馬戈斯蒂雷主演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10
春節期間什麼電影最好看 瀏覽:983
電影埋伏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143
10月18會有什麼電影 瀏覽:280
喪屍來襲是什麼電影 瀏覽:209
愛奇藝兩個怎麼一起看電影 瀏覽:658
有什麼國產鬼片好看的電影推薦 瀏覽:97
夜店之類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89
微電影能賣多少錢 瀏覽:287
手機中的電影怎麼在電視上播放視頻 瀏覽:361
兒童英文電影免費播放器 瀏覽:130
肉動畫電影免費 瀏覽:456
降頭電影1975免費 瀏覽:536
萬達電影了多少錢 瀏覽:826
中國耗資最大的電影達到了多少人民幣 瀏覽:809
電影中的元素是什麼 瀏覽:469
什麼軟體可以看三須電影 瀏覽: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