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1942電影怎麼樣

1942電影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4-05-22 18:36:13

① 《一九四二》:等了18年,兩次被禁拍攝,馮小剛最好的一部電影

苦等18年,兩次禁拍,三次審查,馮小剛說:「過審那天我們都喝高了!」是什麼樣的電影歷經這樣千辛萬苦才最終才得以搬上銀幕,讓馮導堅持這么多年也要將它拍攝完成?

——原來是2012年上映的《1942》

全片沒有過度煽情的戲份,卻讓你體會到絕望,在一個人流離失所孤苦無依找不到希望時,原來絕望也會顯得平凡。

讓我們從角色設計方面看芸芸眾生之相,再將影片深度剖析尋找巨災之下的人性之真和人性之醜陋。

01、老東家

他是一個品性溫和,善良,平凡的地主人家,兢兢業業只為守住一點點家業。

在經歷了糧食減少,日軍轟炸,親人逐一離去,曾經的倔強一點點被消磨,所謂的自尊也轉化為簡單活下去的希望。

大年三十,女兒甘願賣掉自己換來幾升小米,讓他這個從來只有買人沒有賣人的東家徹底拋棄了自己的自尊與虛榮。

然而此時的東家並未放棄所有希望,真正的絕望是抵達唯一能夠逃荒的地方陝西時卻遭到亂槍掃射,最後的香火留成也沒有留成的時候,他絕望了。

絕望的他只抱著死也離家近一點的念頭朝著河南走去。然而結尾處的小女孩和他一起最後是回到河南活下去的,沒有糧食的他們是怎麼活下來的,吃的是什麼?

影片最後說女孩從此之後沒再見她吃過一口肉。

02、瞎鹿

也許沒有太多觀眾會記住瞎鹿這個角色,他的存在太過於短暫,然而飢荒面前,像他這樣短暫的小人物又何其多呢。

瞎鹿和老東家是一個對比,同為整個影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角色,一個原本富裕一個原本貧窮,一個活下去了一個草率的被一巴掌拍進開水鍋就再也沒有起來了。

盡管花枝等了他三天,但他的死也終究只是萬千「瞎鹿」中的一個而已,沒有人會記得他,甚至沒有人會為他流太多的眼淚,畢竟在餓死面前,流淚也是要花力氣的;在死亡面前你還來不及悲傷的時候,可能你也要死了。

03、栓柱與花枝

栓柱與花枝是整個影片當中的兩股精神力量,只不過花枝的精神與信念在不斷被消耗殆盡,而栓柱的精神信念在最後一刻得到了升華(當然也可能是為了過審,突出人性之善日本人之兇殘,不然日本人給災民糧食真成善舉了)。

從少東家對她實施強暴,花枝拚死反抗,到願意和栓柱睡只要兩片餅干就行。影片當中栓柱與花枝最後就著城內大年三十的煙火拜堂(城內闔家歡樂與城外賣女求米的對比多麼諷刺。)

花枝嘴上說希望栓柱死前有個媳婦其實只是想第二天栓柱就有老婆可賣了,這樣她們都能活。

這時候賣一個人能值四升小米,精神與信念還算什麼?

04、東家之女

受過教育,能讀書識字,大富人家出生,她是有自尊有修養有道德底線的文化人。然而經歷了飢餓,身邊的人相繼死去,東家殺貓熬湯的時候她也只淡淡說了句:「我也要喝貓湯。」她的精神世界便是在這一瞬間崩塌的。

將書本全部撕掉燒火,證明她已經徹底擯棄了自以為豪的知識分子的驕傲,承認她只不過是一個隨時面臨死亡的逃荒者而已。

東家之女的變化是合乎情理的,卻又是殘忍至極的,為了活命大年三十將自己賣去換幾升小米,十七歲的她賣入妓院服侍軍大爺時候,含淚說出了那句「吃太飽了蹲不下去」聞者聽之何其心酸。

從東家之女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典型人類的身心蛻化過程,這種變化不是進化也不是退化,只是適應生存法則棄其「糟粕」而已。

然而透過劇情我們更應該看到那些隱藏在黑暗中的人性一面與民族一面,以及整部影片想要體現的核心思考。

05、明流與暗流,眾生並非平等

什麼是「明」什麼是「暗」,明是登得上檯面的,暗是永遠隱晦的。

顧此觀之,政治家眼裡「明」是外交,將領眼裡「明」是戰爭,而統治者眼裡的「明」是口蜜腹劍之流刻意偽造的虛假,真正的「暗」隱藏在死亡當中,在最隱晦的角落暗自凋零。

飢荒固然讓人挨餓和死亡,而真正致使三百萬人民餓死的難道不是一些人的見死不救和腐敗嗎?

巨災面前並非眾生平等,只有底層人民才擁有平等,那就是死亡平等。領導者和投機倒把者只要有心,依然可以夜夜鶯歌,歌舞昇平。

道德是什麼?道德在生存面前什麼都不是,至少在99.99%的人眼裡什麼都不是,因為我們只是人不是神。

道德在中國具有強有力的約束力,孔孟之道千年來作為中國正統思想約束著無數代人的思想,然而在吃飽面前,無論是道德還是性羞恥什麼都約束不了。

06、 歷史 的真實

歷史 發生在過去,而我們生活在現在, 歷史 是什麼樣的, 歷史 是誰來記錄的,影片當中的白修德嗎?現實中是馮小剛是劉震雲嗎?是嗎?都不是。

歷史 的記錄者是死去的人不是活著的人,影片最後奶奶說:「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你提它幹嘛,圖個啥?」

那一代活下來的人選擇遺忘 歷史 ,而像我們隔層斷代的這一代人卻不能遺忘 歷史 ,對於我們 歷史 是警鍾也是自省。

歷史 的真實就是死去的人的的確確死去了,真與假再也說不清,唯有對受難者的尊敬值得永存。

1942,死去的人再也回不來,活著的人只能被迫堅強,而後世的我們應當銘記 歷史 避免悲劇再次重演。(撰文:魚肚白)

② 馮小剛嘔心瀝血卻無人問津的電影《一九四二》,只因現實更加慘痛

1942 年發生了許多大事。中蘇美英等國簽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郭沫若創作 歷史 劇《屈原》,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出生,中國女作家蕭紅在香港病逝,時年31歲。

也是同一年,身處抗戰前線的河南發生舉世震驚的大飢荒,上千萬人流離失所,近300萬人被餓死。

這一件極其悲慘的重大 歷史 事件至今在中國的史書上鮮有記載,今人對其真相知之甚微。

最後知名作家劉震雲為重溫這段幾乎已被這個民族淡忘的 歷史 ,走訪災難的倖存者,最終寫了一本名為《溫故一九四二》的調查體小說,他也由此成為這場災難的唯一記述者。

導演馮小剛看了後深有感觸: 「二戰時,希特勒和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國河南旱災餓死300萬人,卻很少人知道,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也不知道。劉震雲為此寫了一本書,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後來馮小剛根據劉震雲的原著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成了一部敘述 歷史 性質的電影,叫做 《一九四二》 ,並重金邀請李雪健、張國立、陳道明等加盟出演。

溫馨提示:可以點擊下方卡片搜索可以免費觀看此電影,請提前備好紙巾。

影片講述了老東家在河南大鬧旱災之時到陝西躲災,可未到目的地就以淪落為難民後,他親眼見證兒子,兒媳,老伴,相繼慘死,而政府的腐朽統治及日本人的入侵更是讓這場災難雪上加霜,最後只剩東家一人,在回河南的路上領養了同樣遭遇失去家人的小女孩的故事。

電影反映生活,可生活有時會比電影更殘酷。這些是搬上了熒幕的故事,那些 「易子而食」「賣兒棄女」「野狗吃屍體」「千里無人,餓俘山野」 的景象,又豈是短短兩個小時就能描述得出來呢?

其實從1941年秋季開始,河南開始出現旱情,很多地方已經有絕收現象,農民們開始刮樹皮,挖樹根當作食物,到了1942年秋季,持續了一年的旱情更加嚴重,樹皮、樹根已經基本被挖光,災民們開始大量死亡。照片上是當時陷入飢餓荒的河南災民,所有人都蓬頭垢面,等待著政府的救濟。

當時的政府雖然採取了救災行動,但既沒有計劃,也不盡力,各地都在互相觀望,推卸責任,隱瞞災情。

戰亂加上飢荒,有一些婦女為了能夠讓自己的父母以及孩子活命,主動把自己賣給人販子,換取一些糧食或者一點微薄的錢財。

1943年春,河南地區仍然乾旱,很多災民為了活命,選擇全家一起外逃,災情最嚴重的村子基本都是十室九空,成千上萬人湧向了陝西,逃荒路上餓死的、從火車上失足掉下來摔死的、軋死的人數無法統計。 目前公認這場災難中死亡人數是300萬,但真實的具體數字已經永遠成為了迷。

在電影里,為呈現出一個真實時代,以張國立為代表的這支逃難者主創演員不僅在開拍的半年前就開始練習河南方言。還在拍攝期間集體減肥,真正體驗長期飢餓的感覺。張國立說, 真正到了那種飢餓渾身無力的時候,你會發現人物的台詞很多都是多餘的。

時隔78年,當年大飢荒的親歷者,大多已經辭世,即使活著的,至少也是八九十歲的老人,河南《鞏縣縣志》中關於此事,只有短短一句 「民國三十一年,大旱,幾近絕收,加之日軍侵略釀成大災,農民多以樹皮、雁屎、觀音土充飢。」

當我們覺得電影氛圍太過沉重的時候,要知道這些血淋淋的畫面在過去 歷史 的某一個時刻真真切切的發生著。

影片一開始,就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影片中大部分篇幅在拍攝逃難的過程,逃荒路上,一面是天災,一面是戰亂,四處是被炸斷的殘肢斷臂,哀嚎遍野,民不聊生。

而這一過程,導演多用暗色調來表現,象徵著底層人民暗無天地的生活, 且畫面絕大部分面積為乾旱的土地,極小部分面積為天空,這一畫面給人壓抑的感覺,暗示著政府的壓迫式統治。

同時導演多次運用特寫鏡頭來體現難民的慘狀,如特寫一群野狗啃噬逃難路上去世難民的屍體,給人極大的心靈沖擊。同時又多次使用遠景鏡頭來表現難民數量之多,又給人極大的視覺沖擊。

影片中災民逃荒的破衣爛衫、食不果腹和政府官員的豐衣足食、安穩無憂有著很鮮明的對比。

一開始片中提到 「蔣委員長因為河南飢荒特地減少了兩個菜,以表對救災的支持。」 這句話暗示了後面人民的背離的結局。在拍攝這一內容時,導演又巧妙的 採用以黃色為主的暖色調,來突出統治者安逸的生活。

一、地主范殿元(張國立飾)

范殿元原本是河南的一個地主,兒女雙全,家境殷實。因為飢民「吃大戶」,他的兒子在飢民和村民的混戰中被打死。為保家人平安,在飢荒來臨的時候,老東家趕著馬車,帶著他的妻子,拉著糧食加入了逃荒的隊伍當中。

在逃荒途中,他的兒媳生下孫子後不久就體力不支,餓死了。電影中有很揪心的一幕是,在兒媳餓死後,她的婆婆就趕緊抱著剛出生沒幾天的孫子扒開她的衣服,說趁著身體還熱喝幾口奶,但是她死去的兒媳早已沒有奶水。

後來他的妻子也餓死了,他的女兒被賣到了妓院,換了5升小米。

在逃荒途中為躲避敵機轟炸,范殿元抱著孫子趴在地上久久不敢起來,後來小孫子被他活活悶死了。

緊接著他的長工被日本人一刀穿喉,死了。

他的馬車,糧食,銀元在途中被地方的警察強行「徵用」,其實就是搶走了。

逃荒本是為了讓一家人活下來,可是范殿元到了陝西後就只剩下他自己,本是財主的他成了和佃戶一樣的逃荒者, 可見在災禍面前所有的逃荒者都是平等的。

一無所有的范殿元不想逃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路上有人告訴他說: 「現在回去就是個死」 ,他很默然地說,「 我就是想死得離家近些。」

范殿元那種絕望的心境,那種顛沛流離的疲憊精神使得他的希望如同肉體一般已變得危在旦夕。

然而他在轉過山坡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同樣失去的親人哭泣的小女孩,小姑娘對范殿元說她並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

范殿元要小姑娘叫自己一聲爺。小姑娘仰起臉,喊了一聲「爺」。於是,他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橫屍遍野,大雪飄搖。

二、范殿元的女兒-星星(王子文飾)

星星出現在鏡頭里的時候,懷里總抱著一隻黑貓,寧願自己少吃幾口飯也要帶著它,在躲過敵人飛機轟炸過後,她還無所畏懼地要跑出去找貓。

然而在她嫂子生下孩子後,她卻說讓家人殺掉了貓。隨著一聲刺耳的貓慘叫,貓被宰了燉湯,范殿元坐在閨女身邊,哭著說:星星,爹對不起你啊!然而星星沒有任何錶情地看著被扒掉的貓皮,最後還說了一句: 我也要喝貓湯 ,那時候的她也已經餓到發慌。

當妓院假冒被服廠來買女孩的時候,星星提議父親把自己賣了,范殿元不肯。星星勸說她爹: 我實在受不了了,連柴禾都沒得吃了,你讓我逃個活命吧!還能換五升小米。 她還特意向那個人強調自己識字讀過書,以此來作為「優勢」,最終她被買走了,她在服侍別人的時候,因為吃得太撐了導致蹲不下。

星星的結局是必然的,人在災難面前已經沒有底線了,一個小人物的歷程卻反映了當時環境下眾多人的遭遇,實為可悲。

三、佃戶瞎鹿(馮遠征飾)

佃戶瞎鹿是影片中最窩囊可悲的角色,為了幾斗小米他可以不管自己的老婆被人戲弄,他也可以賣女兒來換幾斗米給自己的母親治病。

盡管已經活的如此無下限,但他還是沒有在這場災禍中活下來,最後偷驢不成,一頭栽進了燒著開水的鍋里,留下了兩個孩子和他的老婆。

馮遠征所扮演的瞎鹿才是影片中真正的災民,活著就是為了吃飯,只要能活下來

馮小剛在《一九四二》里他沒有自己的態度,一切讓觀眾來定奪, 「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不需要渲染,不需要加工修飾,就用白描的手法把最真實的場面還原給觀眾,裡面從小人物入手,大量的細節描寫,看似黑色幽默,其實是深深的悲哀。

據說當時馮小剛找到劉震雲說想要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連劉震雲自己都覺得震驚: 他認為沒有人要看這么一個悲慘的故事。

本片醞釀於1993年,啟動於2011年10月,最後馮小剛在最冷的五個月中完成了拍攝。因為是逃難題材的原因,整個劇組群演最多的時候高達六百多人,最少的時候也有三四百人,其中涉及轉場廂車兩百多輛,完全的拉鏈式拍攝。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龐大的團隊,他們在細節上所作出的努力卻十分令人動容。

比如在重慶的拍攝部分主要是國民黨和宗教人士的活動場景,這條街道是由攝制組設計,重慶市政府出資修建的。修建完成後,攝制組去現場後簡直被驚呆了,這些建築都是按照永久性建築來修建的,店鋪里所賣的東西也都是實物。

後來這條街也成為了重慶的著名景點:民國街。

攝影組印象最深刻的是難民扒火車的那場戲,為了有一個好的拍攝效果,拍攝組從山西轉移到東北終於找到了一個1942年美國產的火車頭,而且還能開。

可是光有火車頭沒有車廂也不行,於是製片部門又根據當時的難民 歷史 照片製作了逃難時的那種拉貨用的平板車。

拍攝時是在東北零下20多度的情況下,當地群眾還好心提醒劇組,不要用手摸鐵,不然真的撕不下來。可是為了呈現真實的效果,不能人人都戴手套啊,於是戴手套的去摸鐵,沒戴手套的就去摸木頭。

在零下20多度的雪地里、又在火車行駛過程中、火車頂上還坐了幾百個群眾演員的拍攝情況。攝影指導呂樂說,這輩子可能只碰到一次,可以當作他的收山之作了。

關於火車的六分鍾前前後後一共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最後呈現的效果來說是值得的。

以喜劇見長的馮小剛此生最想拍的一部電影,就是這部極其沉重的災難片——《一九四二》。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馮小剛的情懷之作,他試圖借一場70年前的人間災難來反思國人的人性與救贖

然而電影上映以後,票房卻票房一敗塗地,與同期上映的《泰囧》票房相差近4倍,最後馮小剛拼了命的拍商業片還債。

一部電影是否成功固然不能用票房作為唯一尺度來衡量,但,票房卻能反映大眾對於電影所表達的內容和傳達的情懷的接納度和認同感。

很多網友看了預告片就炮轟馮小剛, 指責他「發國難財」,引發國人的共鳴,賺國人眼淚。 果然也應了劉震雲當年那個擔憂:沒人要看這么一個悲慘的故事吧,而且在如今這個幸福的年代,人們早已習慣迴避苦難。

張國立回憶,因為《一九四二》票房慘敗,馮小剛甚至掉了眼淚。當他問馮小剛是不是因為啟用了他才導致票房慘敗,馮小剛的回答很令人感動, 都不是這樣的原因,但反而正因為票房的落敗,觀眾對苦難的敬而遠之,他更覺得自己應當拍攝這么一部電影。

馮小剛打造 一九四二 的這份情懷,縱然無法和 歷史 媲美,但它自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 它是一段回憶,也是一代人的苦難回憶,看過的人都說好,卻不敢再看第二遍。

在影片最後旁白念起:「十五年後,這個小姑娘成了我娘,當我記事起,就沒見她流過一滴淚,也不吃肉……」

「也不吃肉」 這四個字可以深刻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災難的沉思。

都說亂世造英雄,更多的靠的還是生靈塗炭。

馮小剛的深刻在於沒有把《一九四二》拍成了天災,而是把觀眾的視角引入了人禍。雖然大飢荒是天災,可其中亦有相當大的人禍因素。

《一九四二》非當下的災難,卻時時在我們生存的環境里重演,人性總是在爭奪,卻不能給每個人鞭策。

中華民族是一個遭受過苦難的民族,近代以來中華大地上演過無數的悲劇,有的之於國,有的之於家。

如今那個流民賊寇,是非顛倒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我們眼前的是新時代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但是我們不應該遺忘災難,應該直面災難,正視災難,反思災難,才能免於災難。

③ 《1942》拍的很真實很感人,為何票房不高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馮小剛的《1942》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實際上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不過市場反響好像並不是很理想。一些人覺得這部電影氛圍太過沉重,所以看過的人會勸沒看的人別去看。還有一些人覺得大家對馮小剛的期望太高導致的。不管怎樣,個人覺得這就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那麼就有人問,《1942》拍的很真實很感人,為何票房不高呢?首先,或許觀眾們不太喜歡太沉重的電影。其次,許多人都非常喜歡幽默搞笑的影片,對《1942》這樣題材的電影不感冒。最後,電影市場競爭太過激烈。下面,讓我們具體看一下。

三、電影市場競爭太過激烈

每年都會有大量電影上映,而且許多電影都是有大牌明星們的加盟。因此,電影市場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觀眾們不擔心看不到好看的電影,因此選擇面就比較廣泛。所以,在這樣的大環境下,《1942》表現不理想也是很正常的。

不管如何,馮小剛的作品都是非常有深度的,《1942》值得一看。大家覺得呢?

④ 電影《1942》這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一九四二》是一部非常值得觀看的影片,我十分喜歡。

我們的祖輩,就是這樣活過來的。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在長久的愚昧與奴役下,他們不敢也不懂得如何反抗。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吞咽一切痛苦一切悲哀,屈辱地活下去,卑微地活下去,毫無尊嚴毫無感情地,活下去。

1942年,河南大旱,三百萬人餓死。任何語言在三百萬條性命面前都是那樣的無力,任何文字在歷史面前都是那樣的浮躁。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屬於自己的生活,珍惜祖輩傳承下來的血脈。最後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哦。

與1942電影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每年有多少電影產量 瀏覽:660
小日本與獵戶什麼電影 瀏覽:173
第一次在電影院如何接吻 瀏覽:683
我只是想打死各位是什麼電影 瀏覽:935
巨齒鯊電影門票多少錢 瀏覽:334
有什麼好看的穿越電影的小說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627
失孤電影完整版免費觀看 瀏覽:477
邊虎是什麼電影 瀏覽:548
電腦看電影不動滑鼠黑屏怎麼辦 瀏覽:316
美國虐愛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378
惡靈騎士電影免費觀看國語 瀏覽:94
美國電影金剛有多少米 瀏覽:940
大陸有哪些電影獎項 瀏覽:125
觀看免費印度電影藏紅花 瀏覽:558
你好李煥英電影付費如何觀看 瀏覽:77
如何查電影票記錄 瀏覽:982
馬戈斯蒂雷主演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10
春節期間什麼電影最好看 瀏覽:983
電影埋伏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143
10月18會有什麼電影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