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中的鏡頭有哪幾種分別是怎樣解釋的
1、推鏡頭(推):
兩種情況:
A、攝影機沿光軸方向向前移動;
B、採取變焦距鏡頭,從短焦距調至長焦距。
兩種方法的區別:
①、變焦距鏡頭往往帶有強調的成分。
②、變焦距鏡頭的主要特徵是主觀性,攝影機前行的主要特徵則是客觀性。
推鏡頭的作用:
①、把觀眾帶入故事環境;(攝影機前行)
②、把被攝主體(人或者物)從眾多的被攝對象中突出出來;
③、突出人物身體某一部分的表演的表現力,如臉、手、眼睛等。
④、強調、誇張某一被攝物體的局部。(變焦距鏡頭)
⑤、代表劇中人物的主觀視線。(變焦距鏡頭)
⑥、表現人物的內心感受。(變焦距鏡頭)《法國中尉的女人、海邊相遇》。
2、拉鏡頭(拉):
兩種情況:
A、
攝影機沿光軸方向向後移動;
B、
採取變焦距鏡頭,從長焦距調至短焦距。
兩種方法的區別:
①、變焦距鏡頭往往帶有強調的成分。
②、
變焦距鏡頭的主要特徵是主觀性,攝影機後退的主要特徵則是客觀性。
拉鏡頭的作用:
①、表現被攝主體與它所處環境的關系;
②、結束一個段落或者為全片結尾。
3、搖鏡頭(搖):
在拍攝一個鏡頭時,攝影機的機位不動,只有機身作上下、左右的旋轉等運動。
搖鏡頭的作用主要是:
①、介紹環境。
②、從一個被攝主體轉向另一個被攝主體。
③、表現人物的運動。
④、代表劇中人物的主觀視線。
⑤、表現劇中人物的內心感受。
4、移動鏡頭(移):
攝影機沿水平方向作各方面的移動。(「升」、「降」是垂直方向)。
兩種情況:
A、人不動,攝影機動;
B、人和攝影機都動。(接近「跟」,但是,速度不一樣)。
5、跟鏡頭(跟):
攝影機跟隨被攝主體一起運動。
「跟」與「移」的區別:
①、攝影機的運動速度與被攝主體的運動速度一致;
②、被攝主體在畫面構圖中的位置基本不變;
③、畫面構圖的景別不變。
6、靜止鏡頭
要樹立大的運動觀念。在這種觀念下,「靜止鏡頭」也是一種電影運動的一種。
如《鳥人》的靜止鏡頭。
如《悲情城市》的靜止景深鏡頭。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在一部影片的實際拍攝中,推、拉、搖、移、跟和靜止,往往是綜合運用的。不應該把它們嚴格分開。
② 電影有哪些鏡頭手法
電影的鏡頭手法有:特寫鏡頭、遠景鏡頭、中景鏡頭、俯角鏡頭、斜角鏡頭。
1、特寫鏡頭
特寫鏡頭是五個景別鏡頭中最重要的鏡頭,一般著重拍攝演員的表情或者面部特徵,也會放大五官的局部進行拍攝,用意是想通過特寫鏡頭來推動劇情的發展。特寫鏡頭最適合搭配穩定器的變焦功能拍攝使用。
③ 拍攝鏡頭有哪幾種手法
1、推鏡頭
主要利用攝像機前移或變焦來完成,逐漸靠近要表現的主題對象。它可以表現同一個對象從遠到近變化,也可以表現一個對象到另一個對象的變化。
2、移鏡頭
將攝像機固定在移動的物體上作各個方向地移動來拍攝不動的物體,使不動的物體產生運動效果,攝像時將拍攝畫面逐步呈現,形成巡視或展示的視覺感受。
3、跟鏡頭
在拍攝過程中找到興趣點,然後跟隨目標進行拍攝。跟鏡頭一般要表現的對象在畫面中的位置保持不變,只是跟隨它所走過的畫面有所變化。
4、搖鏡頭
拍攝時相機不動,只搖動鏡頭作左右、上下、移動或旋轉等運動,使人感覺從對象的一個部位到另一個部位逐漸觀看。
視頻拍攝技巧
1、三分法構圖
將場景用3*3網格分割,得到4個交叉點,再將需要表現的重點放置在4個交叉點中的任意一個,3*3網格上的線是雙眼自動尋找信息的地方。
電影拍攝的畫面中,由於劇情的需要,拍攝常用三分法構圖,將電影主體沿著網格交叉點放置。拍攝視頻的時候,同樣可以用三分法的構圖讓視頻更具電影感。
2、大光圈淺景深
可以使用F3.5和F1.2的光圈鏡頭進行拍攝,使畫面景深較淺,突出畫面主角。
3、拍攝移動鏡頭
拍攝移動鏡頭一定要使用穩定器來消除移動拍攝中產生的畫面抖動。
4、調色
對於不擅長調色的拍攝者,可以直接在PR軟體中選擇Lumetri color面板調色,接近電影色調同時也可以豐富視頻畫面色彩。
④ 電影中的拍攝手法有哪些
1. 推鏡頭
推鏡頭是視頻拍攝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攝像機鏡頭與畫面逐漸靠近,畫面外框逐漸縮小,畫面內的景物逐漸放大,使觀眾的視線從整體看到某一布局,這種推鏡頭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內心活動,加強情緒氣氛的烘托。
2.拉鏡頭
拉鏡頭是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
3.搖鏡頭
搖鏡頭是拍攝視頻中的一種拍攝手法,指的是當攝像機機位不動,藉助於三角架上的活動底盤或拍攝者自身做支點,變動攝像機光學鏡頭軸線的拍攝方法。
4.特寫
特寫是指在電影中拍攝人像的面部,人體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細部的鏡頭。最早由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斯等人創造、使用。它的出現和運用,豐富和增強了電影藝術獨特的表現力,歷來是電影美學。
5.移軸
移軸所拍攝的照片效果就像是縮微模型一樣,非常特別。移軸鏡頭的作用,本來主要是用來修正以普通廣角鏡拍照時所產生出的透視問題,但後來卻被廣泛利用來創作變化景深聚焦點位置的攝影作品。
⑤ 影視專業知識2:解讀鏡頭形式
我們來繼續上次的學習......
本期主講:鏡頭形式
1、固定鏡頭
固定鏡頭:這個最簡單易懂,就是在攝影機不改變機身位置和沒有任何運動時所拍攝的畫面。
嚴格的固定鏡頭是靜態構圖的單個鏡頭,只有人物調度變化,沒有攝影機的參與,不改變基本構圖形式;機位不變而攝影機變焦或搖的運動拍攝鏡頭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固定鏡頭。
長固定鏡頭——對一個場景和人物動作過程的完整記錄,具有不做任何引導和評價的客觀性。
短固定鏡頭——更多地交代重要細節和過渡環節,信息比較明確,常採用近景系列的景別,可以建立鏡頭的節奏感。
2、運動鏡頭
運動鏡頭:在拍攝中間移動攝影機並藉此使移動著的人物始終保持在畫面之內的拍攝方式。
運動鏡頭不僅給畫面增添了動感,而且使電影有別於其他藝術的造型特徵,脫離了戲劇的美學特點,再現了人的眼睛在觀看中的運動形態;使得銀幕獲得立體空間感,也使動作獲得更大程度的如實再現。
搖鏡頭
搖鏡頭:攝影機機位不做位移運動,而是利用三腳架、雲台拍攝方向可變動的功能,機身做上下、左右方向的變化。
跟搖拍攝運動中的對象時,可以使對象保持在一個畫面以內;人物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時,搖攝能使他始終處於畫面的構圖中心,從而表現出人物主體運動的狀態與細節。
(1)環境空間搖攝和人物搖攝
環境空間搖攝在景別上以大全景、全景為主,在史詩片拍攝中經常使用大全景的搖鏡頭來展現場面的宏偉,也可以在一個鏡頭里表現戰爭中對峙的雙方。
對室內小環境的搖攝帶有強烈的主觀視點,常用來表現人物對環境的觀察、搜索。
對人物搖攝的使用:對話人物間的搖攝,場景內呈現邏輯關系的搖攝;搖攝的對話場景往往交流感強烈,對話雙方語言交流頻繁、反應迅速。
(2)快搖攝和緩搖攝
快搖鏡頭常用作兩個鏡頭之間的過渡,強調起幅、落幅畫面間的內在關系;造成一種視覺上的沖擊,有突然、意外和令人驚異的視覺效果,表達效果強烈。
也可以當做是一種轉場的方式,即兩個畫面效果像快搖一樣。
慢搖經常用於描繪大場面的場景規模,掠過的被攝物具有某些相似的性質時可以產生積累與升華的情緒效果。
(3)橫搖攝和垂直搖攝
橫搖攝除了展示空間的廣度和規模之外,可以再現運動中的主題狀態,模仿人的主觀視線,如同生活中人們原地跟蹤觀看的動作。
垂直搖攝在畫面造型上能表現空間的高度和深度,與展示空間廣度的橫搖或橫移運動相結合,是塑造銀幕空間的典型手法,也適合表現人在垂直方向上的觀察視線。
推鏡頭
推鏡頭:沿攝影機光軸方向向前移動的接近式拍攝方法,畫麵包容的范圍越來越小,表現進入某一場的感覺。
符合一個運動中的人物對環境中景物關注的視點。
符合一個人物在固定位置下對某一物體的視覺關注。
符合導演、攝影師想要強調的某個注意中心、表現中心的視點特徵。
具有從整體到局部,從環境到細節,突出某個局部、某一細節的作用。
常常用在影片的開始或一場戲的開始,以將觀眾帶入故事中。
(1)從廣闊范圍內進入某一場景或景物
案例:希區柯克電影里常用的開頭(城市樓群——某大廈——某個窗口)
(2)強調重要的細節,推進敘事
在表達結果即將發現什麼的時候,如果用剪輯處理,切一個大特寫鏡頭會強調發現的突然性,但是用勻速的推鏡頭就表現逐漸地發現和揭示,給觀眾時間自己去發現故事中的因果關系。
案例:《精神病患者》中瑪麗安拿了老闆讓她存進銀行的錢打算據為已有並逃走,鏡頭三次有意的「推」。
(3)用於劇中人物
表現、揭示人物的內心狀態。
提醒觀眾注意畫面呈像中越來越大的拍攝對象。
對人物有意的「推」是強調人物此刻的某種狀態和思考,常用來暗示人物的思想動機和下一步的行動。
案例:我們會發現在一些影片中遇到殺人的環節之前往往會用推鏡頭展現謀殺者的臉部表情,強調人物心理活動。
拉鏡頭
拉鏡頭:沿攝影機光軸方向向後移動遠離式的拍攝方法,畫麵包容的范圍越來越大。
畫面中的被攝體由單一變為多元,從只拍一個對象到拍更多對象。
同「推鏡頭」一樣,都揭示了個體和環境的關系。
常用於影片的結尾,充當鏡頭的結論和升華情緒。
通過攝影機的後退展示未知的、令人吃驚的東西,因而可作為幽默的鏡頭拍法,也可大量用於懸疑片和恐怖片中。
3、移動鏡頭
移動鏡頭:攝影機沿各種方向做移動拍攝。
從拍攝技術上移動鏡頭分為:軌道車移動拍攝、搖臂移動拍攝、手持攝影機移動拍攝、航空拍攝、特殊運動鏡頭設備拍攝等。
跟蹤拍攝
跟蹤拍攝:鏡頭跟隨運動的人或物體進行拍攝的方法。
按位置關系分為:前跟、後跟、側跟,前跟鏡頭強調運動主體的運動狀態,後跟鏡頭強化跟蹤的視點感並常用於恐怖片中,側跟鏡頭的畫面動感最強烈。
意味著視點和畫面主體的同步變化。
攝影機晃動產生的紀實感並不是生活真實的樣子,只是復現了人對陌生環境的茫然、凌亂的主觀感受。
軌道車水平移動拍攝
軌道車水平移動拍攝:簡稱「平移拍攝」,將攝影機放置在軌道上做水平移動。
會帶來畫面角度、方向、景別、構圖的不斷改變,視覺內容豐富。
既可以表現完整的空間,記錄和跟蹤運動,也可以富有視點位置的變化。
高空攝影系統
高空攝影系統:電腦控制的運動鏡頭系統,攝影機由四條線纜綁定懸在空中,每條線纜都由計算機遙控。
能夠實現全景俯瞰拍攝。
可以在一個鏡頭內實現從細節到遠景的景別跳躍以及豐富的三維(水平、垂直、縱深)空間關系展現。
給觀眾帶來如飛翔於場景之上的新奇的視覺角度(常用於體育賽事轉播和大型電視文藝節目的轉播)。
4、長鏡頭
長鏡頭:不停頓地拍攝一個完整的場景、事件或記錄一個完整連貫的動作的拍攝方法。
由幾個長鏡頭組成的一個意義段落叫做「長鏡頭段落」。但要注意的是長鏡頭的過度使用或不當使用極易造成一些不知所雲的影像或空洞無物的表現內容。
紀錄式長鏡頭:最早出現的形式,強調時間的真實和與事件的同步性,再現時空的完整性。
具有客觀性和置身事外的觀察記錄者的視點。
紀錄式長鏡頭充滿了不可預知的視覺元素,帶有一定的隨機性和偶然性。
觀眾看的時候需要調動個人的生活經驗和感受與影片溝通。
敘事性長鏡頭:體現時空的統一性,敘事目的更明確。
鏡頭運動和人物調度都有明顯的意圖,畫面視覺內容的變化呈戲劇關系。
能夠很好地揭示人物之間的空間聯系,給人以一氣呵成的流暢感。
時間長鏡頭
時間長鏡頭:這類長鏡頭不呈現強烈的戲劇沖突,不介入場面中發生的事件,只是遠遠地記錄。
侯孝賢的「時間長鏡頭」常常固定地拍攝一個生活場面,沒有太多戲劇性的故事,鏡頭就像時間的見證者,呈現那些再平常不過但卻非常動人的人情世故。
需要觀眾對場景的韻味有情感共鳴,能夠進入審美的觀賞層面。
5、場面調度
場面調度:將一個行動「舞台化」或「放在場景中」。
場面調度涉及的元素包括人物的上下場、位置移動、人物空間關系變化等均是與演員有關的空間變化形式。
(1)描述場景的空間關系,強調演員表演
使畫面內同一空間中的人物建立聯系,傳達給觀眾必要的空間信息,強調重點演員的表演。
(2)引導和強調戲劇性
運動鏡頭和人物位置變化必然帶來場面內新的敘事信息的介入,打破畫面原來的平衡關系,此時,調度便成了電影突破平面性,使同一個空間中分割表演場地,呈現因果關系主要手段。
重復調度的手段也可以強調場景的氣氛。
(3)場面調度的類型
人物調度:演員在場景中通過運動發生位移及在畫面中的位置變化,也包括演員之間相互位置關系的調度變化。人物調度主要分為橫向調度、縱深調度、垂直方向調度、環形調度和綜合調度五種。
鏡頭調度:攝影機運動而人物不動的調度方法。鏡頭調度由於是鏡頭運動而被攝主體保持靜止,因而鏡頭的運動便成了畫面視覺內容變化的明顯要素。此方法的暗示性和引導性很強,有一定的目的或意味。
人物和鏡頭綜合調度:讓攝影機和人物保持運動的一致性,有利於保持觀眾對場景真實感的幻覺。
⑥ 電影攝影的視點技巧有哪些
電影攝影的視點技巧有哪些?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有關於電影攝影的視點技巧,供大家參考!
1、旁觀Tension Away
演員在一個對話鏡頭種,通常都會有眼神的接觸,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方式,因為在實際生活種我們與一個人對話時也是這樣的。
但是,導演也可以運用旁觀技巧進行處理。演員或許在整段對話種沒有互相對視,或許會在一個特寫鏡頭種肩並肩挨著,凝望著遠方,而從未瞥對方一眼,不僅如此,還可以採用讓演員背離攝影機的方式。當觀眾在一個鏡頭中看到的是角色的背面而不是正面時,該角色會從場景中被孤立出來。旁視可以創造出一種孤獨或寂寞的感覺。當演員避免視線接觸時,旁視可能在暗示掩蓋著的情緒或者怨恨。
2、帶物(主觀)視點 Inventory POV
帶物(主觀)視點是基於標準的主觀視點技巧的一種變化。角色通常會在其面前拿著一件物品——例如一把刀,或者一把槍,這件物品會在畫面中出現,讓觀眾看到角色手裡正在拿著的是什麼。
3、物體(主觀)視點,POV Object
物體(主觀)視點採用的是無生命物體的視點——例如一台打字機或者一聽蘇打水的視點。當演員需要碰觸、或者與一件物體進行互動的時候,觀眾會從這一種獨特的視點看到畫面。
還有另一種是,拋射物(主觀)視點是指鏡頭跟隨一個拋射線(主觀)視點是指鏡頭跟隨一個拋射物行進,例如射向目標的一顆子彈,或者一支箭。這種鏡頭會讓觀眾“體驗”一把拋射物的感覺,並且看到其造成的結果。
4、(主觀)視點 POV
POV代表(主觀)視點,指的是觀眾看到的正是影片中的角色所看到的景物。(主觀)視點可以用來強化觀眾對銀幕角色的情感依戀。
5、直視攝影機Tension to Camera
在電影中,演員通常是不直視攝影機的。避免這樣做的原因的,這可能會給觀眾的一種暗示:演員被攝影機搞得心煩意亂了,或者演員寧可要看著觀眾都要不看劇中的其他角色。
然而,導演會為了特殊效果而運用直視攝影機的技巧。選擇讓演員直視攝影機,會使觀眾不安和緊張。另一方面,直視攝影機技巧可以讓觀眾對一個特殊鏡頭或設置引起注意。
6、打破第四面強Broken Wall
在電影的設定中,演員是不與觀眾對話的。電影角色存在於其獨立的“電影時空”中,不與觀眾進行互動。
當演員轉向攝影機並與觀眾進行對話時,我們就看到了打破第四面牆這個技巧。打破第四面牆這個詞是取自戲劇的專門術語,因為在戲劇舞台上,演員的身後是有三面強的。
而假想中的“第四面牆”,指的'是分隔角色與觀眾的那面牆。當這面牆被“打破”的時候,劇中的真實空間與觀眾的真實空間就交融到了一起。
7、窺視視點Voyeur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都是窺視者——暗中監視者銀幕上角色們的私生活,那些角色並沒有讓我們闖入他們的生活,那些角色並沒有讓我們闖入他們的生活。我們僅僅是為了施惠於自我,用他人的真實生活而不是我們自己的生活來滿足我們的胃口。
窺視片段可以是特意設計的,使我們感到自己在窺視銀幕上的角色,而不是單純地感受者影片所講述的故事。鏡頭也許會採取加邊框(從隱蔽處通過雙瞳望遠鏡觀察)這樣一種方式,來強調一場戲的窺視視點。
8、篩濾 Screen
篩濾技巧是指用一個簡單的物體充當整個畫面的過濾器。當我們看一個電影片段時,畫面是透過百葉窗、彩色玻璃或者是一種材質(比如水)來呈現時,此時我們的視點就被篩濾技巧過濾了。
篩濾技巧對於營造鏡頭氣氛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而且還能幫助觀眾洞悉角色的情緒或感覺。
9、映像Refletion
映象是神秘的具有哲學意味的有趣事物。我們看到的是反射出的影像,而不是世物本來的面貌。鏡子就是最常見的例子。